这种多年来首次出现的人民币贬值局面,有利于扩大出口拉动经济。
这样的倒逼机制有效往往需要几个假设:其一是房地产调控是相对短暂的,所以房地产企业才可能以高利率借钱,但从目前的情形看,至少在十八大之前放松的可能性都不大。2012年,随着大部分项目的陆续竣工,资金需求洪峰过去,连带冲击以及挤压效应会显著减弱,从而可以使得商业银行体系能够腾出更大的空间来支持实体经济和中小企业。
其二是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在阶段性出现变化,3600万套保障房的陆续投放市场,也是推动房地产市场出现供求关系逆转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这样两个假设均弱化的情况下,没有多少开发商可持续两三年承受如此之高的利率,放弃在民间融资市场高利率融资,并且转向降价和行业整合会成为开发商的主要趋势性选择,这也会降低金融市场流动性的紧张程度。综合考虑目前的经济金融状况,特别是通胀压力虽然回落但是依然处于相对高位、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效果逐步显现等,目前的货币放松是阶段性的、结构性的。其次,预期2012年通胀压力虽然有所回落但依然相对处于高位,当前中国的货币存量已经突破80万亿元,即使按照15%的增速,五年内货币存量也会翻一番,货币政策决策不可能不注意到这一约束条件,货币政策的基调估计在较多的时期内强调的依然是稳健。如果将中国经济状况与全球主要经济体作一个对比,中国经济增长状况,企业的赢利水平和成长速度,在全世界主要的经济体几乎陆续转向零利率、以及弱增长的格局下,国际金融市场在目前担心的中国经济硬着陆的担忧逐步化解之后,会重新确认中国市场的吸引力。
4.外部流动性,2012年,如果欧债危机进一步恶化,美国的QE3和欧洲戴着面纱的量化宽松可能陆续推出,近期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央行联手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就是一个预演。2.从短期来看,第二个导致流动性紧张的主力是房地产行业,草根调研显示,能够以20%—30%高利率在市场融资的绝大部分是房地产企业及其相关企业,这些企业基本是以1999年以来的房地产调控持续时期较短以及从历史经验看房地产行业总体上的高回报率预期来倒算可承受的时间期限和资金成本在市场融资,并且这种拉高市场利率并挤压中小企业的效果也会对决策者的房地产调控形成倒逼机制,这个倒逼机制在以前或许有效,现在看来可能开始失效。2013年是人口红利的最高峰,届时,抚养比最低,38.3,之后,可能会上升。
我们确实想增加一些应用科目的内容,把我们的课程做一些改动,但在大学里面,要改变课程内容是很难的,原因是对资源的争夺。调查发现,需求者不太在意到底是政府来出钱培训,还是企业出钱培训。最后一阶段是出生率下降,死亡率还是很低。党员比非党员工资高10%,学生会的领导比非学生会成员工资高10%左右。
我们提出,重视阳光工程未来的转型,不是以政府为主导,而是转变为政府和企业合作培训的方式,由政府购买的形式,委托企业培训自己的职工。,要有更细化的分析,年龄分布,性别变化。
在十二五期间,2011年到2015年供给,要高于2000年以来的供给水平,而不是大家想象的新成长劳动力减少了。李宏彬:看看出生率和收入的关系,中国的出生率已经和发达国家差不多了,但是,收入水平还是在发展中国家水平(图表9)。白重恩:我自己是老师,也负责教学,很多人都认识到教育的忧虑,我也非常认同您的想法,特别是对于应用科目的教育。我们的研究发现,中国劳动市场上,一方面是农民工短缺,普通劳动力短缺,供不应求。
不仅从从劳动生产率,从生产部门,也从微观层面去讨论。向高附加值行业转移意味着劳动力素质要有相当大的提升。老龄化普遍加剧,劳动力市场面临拐点?但是,人口发展出现的另一个趋势却值得中国未雨绸缪。这样的人口红利通过持续增长的贸易出口极大地影响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图表3)。
加上就业市场中非农就业岗位的创造速度在加速,于是,出现了这样一个趋势,即中国劳动力供求关系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从劳动无限供给走向有限剩余,农业就业的蓄水池效应正逐渐消失。正是由于转移成本不断上升,中国从农业到非农业转移的速度在下降,过去二十几年每年农民工的数量,在2000年到2003年非常快,进入2004年开始变慢,速度在递减(图表7)。
如果从人口红利的定义来说,超过50%以上,这个年龄阶段会到2030年,也就是说,我们的人口红利应该还有20年可收获。日本在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达到7%、10%和14%的1970年、1985和1996年的人均GDP为1967美元、11335美元和38555美元(IMF, 2003)。
人口红利的减少和消失是可预期的(图表6)。还有,延迟退休年龄,或者比女性这块儿通过工资的变化提高她劳动参与率。但是,这样的一种供求关系的变化并未从劳动力价格上充分反映出来。英语考得高的人工资高15%左右。我们既探讨了中国特有的劳动力问题,也分享了其他国家共有的困扰。英国人口转型大概用了200年,美国大约100年,日本用了60年时间。
由于这些年轻人非常多,他们的年龄65%将近70%都是在四十岁以下,生育群体的主要部分开始从农村转到了城市,这对我们今后劳动力市场供应方式是否会有某种转变?我们现在考虑的是从落后地区,从农业地区向城市转移的这样一种人口流动方式,从总体上没错,但是,在局部来看,今后发达地区的劳动力供应形态、生育形态,包括它的年龄或者人口结构的状况,都因为这种流入和长期居住而发生改变,我们应该根据局部地区的不同和它的现有劳动力结构,包括它的年龄构成来研究它独特的未来趋向。与会者从全球经济发展和世界劳动力市场的大背景、从中国经济改革的现实环境、各地区、各部门的具体情况、从公营私营部门和企业、教育以及职业培训等层面分析了中国劳动力增长、转移、素质提升等问题。
总体来看,劳动报酬增加相对缓慢,其中,低收入群体的劳动报酬增加就更加缓慢。另一方面,又是较高的大学生失业率,表现出来的是供过于求。
教育改变窘境谈何容易白重恩:这里还有一个短期和长期的差别,劳动力市场现在的需求跟十五年以后的需求非常不一样,所以,大学的教育是要为现代的劳动力市场提供马上需要的技能,还是为一个人提供他长期对他有促进作用的知识和技能?莫荣:我非常赞同,但是,第二点也没做到,这就很糟糕。莫荣:大学教学还有一个大问题,就是把大学生放在哪个领域,现在的大学生都是用书本教出来的,而中国是工业化中期阶段,我们需要的是技能人才,所以,在劳动力市场上,初级工、高级工,每人平均有1.4到两个就业机会,而大学生平均只有0.8个就业机会。
虽然是全国项目,虽然已实施了近7年,在需求者中,知名度却不高。我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劳动力市场中的扭曲,就是说,至少,工资增加的速度没有赶上劳动生产力增加的速度,尤其是低收入群体(图表10)。李宏彬:世界人口转型会大致经过三个阶段: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中国在过去十五年所取得的成就相当于英国在过去一百多年取得的成就。
我觉得,我们从全新视角看中国劳动力市场,包括老龄化、对教育的影响、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还有对经济的影响。到去年,我们大学招生录取率大概70%,也就是说,应届高中毕业生70%可以进大学。
中国劳动力的增长势头能否继续满足经济发展需要?人口红利还能吃多久?老龄化问题会不会使中国成为下一个日本?教育究竟应该为劳动力市场贡献什么?中国劳动力市场的问题值得人们去思考和探索。阳光工程的培训从2004年来一直是政府主导培训。
而在过去30年里,无论是在劳动力的贡献上还是在增长的贡献上,中国都是最大的(图表1)。但人口增长率近年来下降得非常快,2010年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1.07%下降0.5个百分点。
我们最近的一个调查显示,在劳动力市场上,学习不好的孩子工资高出15%左右。生育群体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对未来城市劳动力供应方式的影响陆晓文:应从社会学的角度对现有的劳动力的分布和流动结果当中是否出现了某种特殊现象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或者影响进行思考。拐点讨论离题,劳动力转移成本攀升才是要害李宏彬:中国农民成为非农劳动力的转移成本一直在增加。有99%的受调查者都不知道有这个培训工程,只有1%的人听说过,但没有自己亲自参加过培训。
中国劳动力进入劳动力人口的年龄是十六岁,考虑到中国教育程度提高的特点,每年大约有六百到七百万劳动力会上大学,大学毕业的年龄是二十二岁,再上两年研究生就是二十四岁,如果再上三年博士,就是二十七岁。中国会不会是另一个日本或者下一个日本?中国目前的收入水平只有日本的60年代的水平,但从人口结构来说,我们正很快地朝日本方向发展,日本人均收入达到一万美元的时候,出生率下降到1.6,我们现在已经是1.4,但人均收入却在4000美元左右。
爸爸是官比不是官的要高出400块。现在劳动力价格确实在快速增长,很多人认为,农民工的工资已经非常高了,而且增加速度还很快,但各方面的数据表明,劳动报酬占GDP的份额在持续下降。
我认为,工资上升是由劳动力转移成本上升所导致,而这种成本上升可能在农业中仍然有剩余劳动力的情况下就会发生。农民工职业培训的挑战王诺: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劳动力的培训的情况。